我国中文馆配电子书发展需要协同及创新

随着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加速迭代升级和深度融合应用,数字阅读环境日益成熟友好,数字阅读观念和知识付费意识逐渐普及,电子书市场的快速发展势不可挡,电子书行业的规范、健康、高质量转型升级前景可期。据《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高达351.6亿,增长率达21.8%;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4.94亿,同比增长5.56%;人均电子图书阅读量达已达到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较去年增长5.5%;人均纸质书阅读量6.2本,同比去年减少2.6本;电子阅读付费用户中的26.8%的读者每月平均花费100元以上。然而,与纸质图书一样,电子书行业和市场的发展不能一概而论,报告中的另一组数据或许有助于引导电子书行业各参与主体和利益相关者认清形势、深入思考、增进共识和携手合作,共同发掘电子书的独特魅力和丰富价值。

前述报告指出,在2020年数字阅读行业351.6亿的市场整体规模中,大众阅读市场规模为326.7亿,占比近93%;专业阅读市场规模为24.9亿,占比仅7%。业界和研究者必然对这一数据众说纷纭,但对行业发展来说,肯定是富有启迪和大有裨益的。现结合中文馆配电子书行业发展这一话题,略陈管见,抛砖引玉。

中文馆配电子书行业作为电子书行业的一个细分市场,具有市场有限性、用户群体性和价值公益性等特征。首先,市场有限性一是指市场总体规模有限,相对于大众阅读市场,属于小众市场,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专业(学术、研究)图书馆,实际用户是非常有限的,公共图书馆以青少年学生群体和少量阅读爱好者为主,专业(学术、研究)图书馆以高校师生和专业研究人员读者为主;二是指市场属性有限,在援引市场规则和市场机制等方面应适当受限,这与用户群体的特定性和价值公益性密切相关。其次,用户群体性是指图书馆只是作为间接用户和代理人承担了一定的订购、借阅、管理、服务责任和义务,而作为直接用户的读者是一个特定群体,而且一定程度上是被认为值得优待的特殊群体,名义上享受免费服务,遵循短期借阅和有限利用规则。最后,价值公益性是指除了要承认有限市场价值外,更要体现知识传承创新价值和社会文明进步价值。

正是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中文馆配电子书行业目前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行业主体发育不完善、数量有限且参差不齐,市场发展规模、供需增长空间双双受阻,产业生态竞争有余合作不足、技术壁垒信息不透明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加快行业主体培育、优化产业发展制度环境、创新拓展馆配服务模式、健全交易定价和利益均衡机制、强化市场监管和读者教育引导十分必要和紧迫。具体而言,针对实际运作过程中的困难和瓶颈,比如电子书版权保护和授让、制作格式标准规范、出版模式和主体、销售机制和平台、服务方式和定价、读者权限和责任等,需要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责社会的共同作用,政府、著作者、出版人、中间商、图书馆、读者等各参与主体需要按照协同、创新、融合的理念和路径全面推进行业发展和市场完善。

一是要强化各方协同意识,同向同行、各司其职,筑牢行业命运共同体。行业健康发展才能有效体现价值,市场发育充分才能增进各方利益。我国中文馆配电子书行业目前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各方要发挥资源优势,如智力、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数据等,积极投入、贡献力量,既要抛弃搭便车思想,又要放弃垄断企图,秉持命运与共、合作共赢原则。

二是要强化各方创新意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全面发力,健全行业生态体系。通过制度创新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规范有序、利益均衡,如建立电子书版权制度、公共阅读权制度、补贴奖励制度等;通过技术创新促进行业成熟壮大,降低成本、提升品质,如形成通用技术规范、发展开源共享技术、建设统一技术支持平台等;通过模式创新促进行业繁荣兴盛,供需层次多元、服务精准便利,如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出版模式、交易模式、应用模式等。

三是要强化各方融合意识,信息融合、业务融合、资源融合各取所长,完善行业利益格局。数字技术进一步强化了互联互通思维、跨界融合算力算法,电子书是知识内容、设计形式、呈现技术、传播网络等要素的结合体,还是一个从生产到使用各环节不断创新和增值的生长体,学术电子书行业更是原创者群体和利用者群体高度重叠的准内部化行业。因此,中文馆配电子书利益相关者逐步从竞争分离走向结盟融合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期待图书馆与出版商、平台商、著作者等相关主体同时出现在电子书版权页或致谢页的时代到来。